这本《极致之美》全部是中国本土摄影师的作品,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用影像描述我们的国家,不带任何偏见,不带任何造作地从高山、冰川拍摄到河流、沙漠——自然和生命在循环中往返,自然的力量推动者这个轮回。
在这本书扉页之前,有一句话,其实最能概括本书的立意,这就是:“山海无极,随心所致”。我希望通过本书,读者能找到自己对于风光、地理和自然生态的感觉,追随自己的心评判、感受这一切,把自己交到极致美景中去,重新发现身边的美丽。
《美国国家地理》有着多年的积累,地理学会的仓库里面存留着上千万张的原始底片,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,在最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是猎奇和人类学意义的探索,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的角落;《中国国家地理》的历史没有那么悠久,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自己的国家以视觉的形式进行再发现、对景观进行充满想象力的记录。
这是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推出的第一本、由中国摄影师的作品精选而成的精装画册。编辑团队历时7个月,从山到海,从荒野到沙漠,从过去到现在,从成千上万张作品中,精选了162张表现中国风光、自然、生态的图片。这些图片展示的是摄影师们在中国各个极致之地,探索到的隐藏其中的绝美景色。
除视觉享受之外,此画册还为探索中国的自然、历史、景观带来一种观看方式的参考。
【主编】
李栓科,男,1964年生于甘肃省平凉,汉族,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。曾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。曾长期从事南极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、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。1990—1993年三次进入南极 ,并在南极越冬,1995年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。
从书中挑选了20张极美的摄影分享,先睹为快:
乔戈里峰
2013年7月,航拍乔戈里峰。乔戈里峰(又名K2峰)海拔8611米,是世界第二高峰。峰体呈金字塔形,是世界上比高最大、最难攀登的山峰之一。秋天的乔戈里峰,红褐色的岩石、洁白的冰雪、逶迤的冰川、逼人的寒气,构成了一幅对比强烈、层次丰富、巍峨壮丽、意境深远的画卷。
王聪民/摄
徕卡S2相机,徕卡Vario-Elmar-S 30-90mm f/3.5-5.6 ASPH镜头
枕星而眠
2012年6月摄于河北西灵山山顶。当时是半夜12点30分左右,我用了将近5个小时登上海拔2 400米的西灵山,城市上空一弧银河横跨天际,在那之下的红色光迹正是北京城夜晚的霓虹灯光。
苏旭 / 摄
佳能EOS 5D MarkIII相机,佳能EF 35mm f/1.4L USM 镜头
贺兰山
2007年12月,航拍贺兰山,群山相互掩映,影调透视的效果十分令人陶醉。航拍令苍茫的群山有一种雄壮的美感。
徐胜凯 / 摄
尼康D200相机,尼克尔AF 80-200mm f/2.8D ED镜头
卡拉库里湿地
摄于2006年7月,公格尔九别峰、慕士塔格峰脚下的卡拉库里湿地。
范书财 / 摄
林哈夫4×5相机,施耐德Biogon 75mm f/4.5镜头
圣湖奇云
2011年6月,西藏当雄纳木错。金色的阳光将雪山圣湖照耀得灿烂辉煌,正当我要收起相机离开山顶的时候,一团奇云在太阳金色余晖的映照下从湖面上升腾而起,神奇无比。大自然的想象力远远要比人类丰富得多。
张大明 / 摄
尼康D3X相机,尼克尔 AF-S 24-70mm f/2.8G ED镜头
赛里木湖冰凌奇观
每年的5月,随着天气转暖,赛里木湖边湖冰开始解冻,大风将融冰吹向北岸,形成大面积的湖水冰凌,在阳光下晶莹剔透、熠熠生辉。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、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,水域面积达453平方公里,湖面海拔2 071.9米,国道312线沿湖南岸穿过。
赖宇宁 / 摄
尼康D700相机,尼克尔AF-S 14-24mm f/2.8G ED镜头
西藏墨脱
摄于西藏墨脱,波墨公路54公里处。夏天的西藏墨脱,小雨初停,山体运动将无数石块布满山涧,自上而下呈瀑布状。由于常年被云雾细雨沐浴,顽石以青苔为衣,彰显奇特景象。
冯凯文 / 摄
宾得645NII相机,宾得FA645 33-55mm f/4.5 AL镜头
火焰山
2000年8月,吐鲁番地区火焰山。超广角镜头使前景的龟裂像火一样托起了赤褐色的山体,将干旱的特点放大,近景和远景呈现出强烈的质感对比。
李学亮 / 摄
林哈夫 4×5相机,施耐德Super-Angulon XL 47mm f/5.6镜头
葵乡
2012年7月,拍摄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葵扇生产之乡。午后阳光洒落在农民的小船上,洒在水面上,形成一幅岭南水乡的美丽影像。
罗品禧 / 摄
佳能EOS 5D Mark III相机,佳能EF16-35mm f/2.8L USM镜头
跳跃的藏原羚
2013年8月,西藏阿里玛旁雍错,藏原羚一跃而起。在平均海拔四五千米的地区,野生藏原羚带给人的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气息,一种让人产生敬畏感的气场。
程斌 / 摄
尼康D7100相机,尼克尔AF-S 80-400mm f/4.5-5.6G ED VR镜头
蜀南竹海
2006年6月,四川省宜宾市。迎风湾是蜀南竹海的标志性景点,每逢雨后天晴的早晨,阳光洒向竹林,林间迷雾升腾,层峦叠嶂,烟波浩渺。
董志宇 / 摄
哈苏503CW相机,卡尔·蔡司CFI 50mm f/4镜头
天山天池
2003年3月,新疆天山天池。用前景的绿色和富于动感的河流来表现春意。中景和远景的雾凇更显挺拔。
李学亮 / 摄
林哈夫4×5相机,施耐德 Super-Angulon XL 72mm f/5.6镜头
瞌睡的小熊猫
2009年10月摄于四川。赶路途中我偶然遇到这只懒洋洋的小熊猫,可能是刚刚吃饱的缘故,它居然当着我的面打起瞌睡来,睡眼迷离地望着我。
徐健 / 摄
尼康D300相机,尼克尔 AF-S 300mm f/4D IF-ED镜头
江豚
2013年,摄于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。作为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之后,中国长江流域仅存的淡水豚类,长江江豚也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离我们远去。图为一群江豚撒着欢,追逐着光线,享受日光浴。
张帆 / 摄
佳能EOS 5D Mark III相机,佳能EF16-35mm f/2.8L II USM镜头,
INON Z-240水下闪光灯,加装SEA&SEA防水罩
天鹅湖的早晨
2008年 1月,新疆伊宁县英塔木乡夏合勒克村头紧邻伊犁河的一个不到50亩的池塘,100余只疣鼻天鹅来这里越冬已有整整10个年头。疣鼻天鹅每天在小村庄上空翩然飞翔,阳光穿透晨雾,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。
赖宇宁/摄
尼康D200相机,尼克尔AF-S 80-400mm f/4.5-5.6D ED镜头
玉山噪鹛
2013年12月,摄于台湾省台中市大雪山海拔2600多米的山坡上。晴朗的早晨,光线呈现金黄色的暖调,从密林里打出一束光,正好打在石头上。一只玉山噪鹛突然飞来,光线在对面石头上打出小鸟的轮廓,相映成趣。
沈越/摄
佳能EOS 5D Mark III相机,佳能EF 500mm f/4L IS USM镜头
昭苏马场的丰收
2009年9月摄于昭苏马场。这是丰收的季节,天山雪水灌溉下的良田迎来大丰收。收割剩下的秸秆当地牧民喜欢打成大大的草捆,一来可以出售,二来可以作为冬季牲畜的粮草。远处白雪皑皑的天山巍峨矗立在天际。
赵磊 / 摄
尼康D700相机,尼克尔 AF-S 24-70mm f/2.8 G ED镜头
沙狐远眺
2011年6月,新疆呼图壁县广袤的沙漠灌木林中,两只沙狐幼崽玩耍累了,正伫立休息着观察周边。沙狐生性多疑,行动时大多先对周围环境进行仔细的观察。玩耍有助于增进它们的生存技能。
尼加提·马合木提 / 摄
佳能 EOS-5D Mark II相机,佳能 EF 600mm f/4L IS USM 加装1.4
倍EF增距镜
扎达土林
2011年9月摄于西藏阿里。为了拍到日出瞬间的景象,我和同伴第一天下午就开车翻越了许多高山,找了一处制高点露宿了一夜,第二天终于拍到了精彩的画面。扎达土林地貌是西藏阿里的一大奇观,形成于百万年前的地质变迁。远远望去,这些层积的土林地貌被风雨雕琢得千姿百态,在光线的照耀下光彩夺目。
王金/摄
林哈夫特艺2000相机,施耐德APO-Symmar L 180mm f/5.6镜头
大漠中的微小足迹
2011年10月,内蒙古自治区巴丹吉林沙漠。低角度的太阳光让沙漠显示出丝绸一般的质感和纹理,不同昆虫的足迹清晰可见。
冯凯文/摄
尼康D3X相机,尼克尔AF-S Micro 105mm f/2.8G IF-ED VR镜头